海南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的思考与分析

海南是国内较早提出要提前实现“双碳”目标的省(市)之一。早在2018年,《海南省“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

海南是国内较早提出要提前实现“双碳”目标的省(市)之一。早在2018年,《海南省“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就明确提出要推动全省率先达峰,并支持海口、三亚率先达峰。2021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海南再次提出要在“十四五”期间提前实现达峰,同年7月发布的《海南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也包含“碳达峰”有关内容。近期,根据海南省发展改革委披露的信息显示,海南要力争在2025年前实现“碳达峰”、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

作为一项战略决策,“双碳”目标并不仅是技术问题,也不是单一的能源、气候环境问题,本质上是仍然是发展路径选择的问题。实现“双碳”目标关系到现有产业结构调整,关系到发展空间的扩展以及资源的匹配。当前,海南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关键时期,特别是海南还承担着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示范样板的重任。如何做到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处理好区域经济建设与降碳减排之间的关系,对于海南“双碳”目标的确定,以及配套时间表和路线图的制定,都是重大的挑战和考验。

根据我国在巴黎气候大会对单位GDP碳排放下降幅度的承诺,预计2030年我国“碳达峰”时的碳排放量约为113亿吨。但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发布的《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达到99亿吨。从数据比较来看,如果2030年我国实现达峰,2020-2030年间,我国碳排放量增长将持续放缓。就海南而言,由于碳排放量规模较小,碳排放增长空间也相对较低,理论上已经接近达峰或者进入达峰阶段。

2020年末,我国GDP总量101.6万亿元,据此计算,我国每万亿GDP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规模约为0.97亿吨,这其中包含了居民生活、能源、化工、农业等各方面的二氧化碳排放。就海南省情况而言,截至2020年末,海南省地区生产总值约为0.55万亿元,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0.54亿吨。

根据海南省“十四五”规划对经济增长的要求,以年均10%增速计算,至2030年末,海南省GDP预期可达1.43万亿元。根据相关数据测算,如果海南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0.67万吨。比较显示,如要在2020年实现达峰,到2030年,海南单位GDP碳排放量较2020年还需要下降52.3%。海南将要面对较为严苛的碳排放刚性约束要求,全省降碳形势严峻,减排压力巨大。而且,随着达峰时间的接近,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约束之间的问题,将会持续加剧。此外,海南虽然在森林资源和海洋资源丰富,但是在森林碳汇和海洋碳汇方面,并具有明显的优势,还没能对降碳减排形成可靠支持。

为有效应对当前海南在降碳减排面临的严峻挑战,根据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省内应重点在以下方面集中发力、持续发力,不断提升海南降碳减排的综合能力,加快推动全省降碳减排稳步有序推进。

加快推动省内传统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清洁发展。数据显示,2020年,海南省煤电发电占比高达47%。从国际经验来看,逐步降低煤电发电占比是能源领域降碳的重要方法。但考虑到煤电发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煤电仍将在省内发电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从长期来看,逐步推动煤电供给的高效利用和清洁化发展,将是推动省内能源领域降碳减排的主要手段。一是加快提高燃煤电厂在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营全过程的清洁化水平。二是加快对煤电机组进行超低排放改造,在现有脱硫、脱硝和除尘改造基础上,继续加大现役机组的节能改造力度。三是加大对煤电高效利用和清洁化技术的培育和研发,推动前沿技术在省内先试先行。四是优先发展先进煤电和热电联产设备,在热负荷相对集中的区域发展热电联产,加快建设集中供热源网。五是不断优化绿色金融体系对煤电领域的支持,加大对技术领先、设备先进的发电企业的多样金融工具支持,有序推动对煤电领域搁浅资产的风险处置和化解,防范出现因降碳而出现的衍生风险。

逐步推动清洁能源替代天然气发电。虽然,与煤炭发电相比,天然气作为能源发电具有污染排放低、清洁高效的特点。但是从经济性来看,将天然气作为发电能源并不是可持续发展的选择。一是国内气源区域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远距离运输管线的铺设,导致东部地区使用成本较高。二是国内气源存量有限,对进口依存度较高,近年来随着价格上涨,天然气的经济性明显下降。三是天然气发电上网价格是煤电价格的20%-30%,多数供电企业经营仍需依靠政府才能维持。四是应用范围广泛,在新能源汽车能源、化工行业的氮肥生产等领域能产生更高的综合价值。由于海南发展其他清洁能源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可考虑逐步以核能、风能、光伏、氢能等清洁能源替代天然气发电,推动省内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转型的。

加大对省内清洁能源的投入与应用。根据国际经验,大力发展风能和光伏以及氢能等清洁能源,对于加快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助力降碳减排,可以发挥明显的作用。从目前来看,虽然省内清洁能源装机量占比已达67.14%,但核电和可再生能源供电占比只有40%,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一是继续稳步推动省内核电发展,加快昌江核电二期工程建设进程,适时启动核电新项目选址开工建设。二是继续推广在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建筑等公共设施系统应用光伏发电,因地制宜建设就地消纳的分布式光伏电站。三是充分利用省内海域优势,以财政资金为杠杆,引入社会资金,积极探索海上风电项目。四是大力推动智能电网建设,为大规模开发、远距离输送和大范围消纳可再生能源提供强大的能源配置平台。五是加大对氢能技术和设备的研发,积极引入全产业链生产和研发体系,加快推动省内氢能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持续加强城市固废资源综合利用。近年来,海南主要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固体废弃物对生态和环境的不利影响持续加重。加快推动省内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已成为提高省内资源利用率和降低环境污染的重要方法。一是推动全省全面实施垃圾分类管理,加大宣传和资金投入,加快完善垃圾分类基础设配套施,持续完善环卫收运体系,加大对垃圾回收车辆的研发与应用。二是统筹布局城市废旧物资回收体系建设,推广智能回收终端,加快推进废旧物资回收网点与生活垃圾分类网点“两网融合”。三是逐步取消省内垃圾焚烧厂规模和数量,加大对可再生资源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降低垃圾焚烧可能加剧空气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风险。

加强省内绿色农业、低碳农业发展。根据数据统计,海南农业种植面积不少于1100万亩,加快推动省内农业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对于全省降碳减排和充分开发农业固碳的空间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因时因地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集成推广应用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加大对绿色农业模式和新机具、新设备的推广与应用。二是全面推广结构节水、工程节水、农艺节水和机制节水技术和应用。三是逐步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重点发展农用有机肥,加快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等技术推广。四是加快开展废弃农膜全回收利用试点,建立农膜回收储运和综合利用体系,加大对废旧农膜的收购力度。五是加快推动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推动废弃物就地消纳、能量循环、综合利用。

持续推动完善省内智慧交通建设。智慧交通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持续加强省内智慧交通建设水平,是数字科技助力海南省交通业节能减排的重要应用。一是不断推动数字信息技术应用程度,逐步提升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造养护和运行管理等全周期的数字化水平。二是积极推动公路感知网络与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三是深化智能视频分析等技术应用,建设监测、调度、管控、服务一体的智慧路网云控平台。四是鼓励应用公路智能养护设施设备,提升在役交通基础设施检查、检测、监测等方面的决策、作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加快推动省内建筑业的绿色发展。当前,海南自贸港正处于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阶段,推动省内建筑业绿色转型发展,将有效降低全行业的二氧化碳规模。一是不断扩大绿色保险、绿色信贷等绿色金融工具的应用场景和规模,加快推动绿色建材的应用与推广。二是加大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新型城镇化模式设计的应用范围,系统降低城镇碳排放规模。三是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被动式建筑等绿色建筑发展与应用,逐步扩大政府投资新建的公共建筑以及社会投资的大型项目采用装配式方式建造的比例。四是因地制宜推广余热利用、高效热泵、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等低碳技术和建筑绿色标准,持续扩大清洁能源的应用范围。

建立符合自贸港产业特点的低碳制造业。长期以来,制造业都是海南的发展短板,随着海南自贸港深入发展,自贸港在支持政策、税收优惠等方面的优势,可为省内制造业的低碳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一是政策上强化低碳导向,逐步完善政策引导体系,明确鼓励类产业目录中的低碳制造业类型,加大对低碳类型制造业的财税支持力度。二是重点发展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高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低碳制造业及相关产业,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三是在主要工业园区重点布局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航空器等高端装备制造及维修业态,在相应领域建设完备的产业链价值链体系和配套服务机制。

加大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的交易和服务。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发展与应用,是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础。但相较于欧美等国家,目前,国内在相应领域关键技术的创新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还有明显的差距。海南自贸港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在引进海外技术专利和落地推广实践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一是充分发挥在技术引进的税收优惠禀赋,建立以服务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技术交易的综合服务平台,加大对海外先进绿色技术、领军科研人才、配套的产业链的引进、应用。二是持续扩大对绿色技术产业的投融资支持,通过技术吸收、学习和转化,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不断提升国内在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技术研发能力,实现国内绿色技术产业发展的弯道超车。

持续推动以碳为基础的金融工具快速发展。根据国际经验,降碳减排离不开金融市场的可靠支持。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开发出大量以碳为基础的新型金融工具,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我国来看,聚焦碳元素的绿色金融产品,仍以传统信贷工具为主,债券、基金、保险等创新型的金融产品类型少、规模小,与国内碳相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一是可充分借助自贸港与海外市场联通的优势,加快建立以碳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交易平台,不断加强与欧美碳交易市场的联通机制,丰富国内金融市场产品,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二是借助海外市场资金规模大、类型丰富、模式灵活的特点,积极引入具有丰富经验的国际金融机构,设计开发服务国内降碳减排的各类金融工具,推动企业降碳减排,促进相应技术研发应用,平滑对冲碳交易市场风险,持续为国内碳市场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国内降碳减排深入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灵活、多样的金融支持。

加强省内绿色职业类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从省内来看,垃圾分类管理观念滞后、专业人才缺乏,传统能源的知识型浪费、居民碳排放意识不强以及掌握绿色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不足等问题,已经成为严重限制省内降碳减排稳步推进的重要因素。从长效机制来看,加快绿色人才建设,将为省内推动降碳减排工作提供重要支撑。一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推动绿色人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快建立面向各领域、多层次的绿色人才培训机制。二是不断完善绿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鼓励相关企业开展教学实训,推动人才培养和职工培训融为一体,产教、科教融合发展。三是有计划地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绿色复合人才培养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

关于作者: 主编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