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中国为什么坚持要做“碳中和”吗?

9月7日,成都顺利举行了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的高峰论坛,各位可能对“碳中和”产生了疑问,这又是什么新概念?与我们…

9月7日,成都顺利举行了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的高峰论坛,各位可能对“碳中和”产生了疑问,这又是什么新概念?与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关系吗?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个故事背景。

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工业生产便开始依赖能源,生产力的暴增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代价就是环境被一步步地破坏,其中包括因能源燃烧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导致的温室效应,进而引发的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自然灾害。

于是,人类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果不采取措施,地球很快将面临又一次毁灭性灾害。所以,人类为了自身命运安危开始达成基本共识——《巴黎协定》,协定中明确要求全球要在本世纪下半叶以前实现温室气体“源的人为排放”与“汇的人为清除”之间的平衡。

也就是说,我们在2100年之前,就要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清除量,而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就是二氧化碳,因此这一目标被命名为“碳中和”。

在实现碳中和之前,二氧化碳排放量会在某一个时间达到历史的最高峰,在此之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便会逐渐回落,而这个最高峰就是所谓的“碳达峰”。

去年,我国政府对世界作出了庄严的承诺:“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既然话已经喊出去了,那就意味着下一步我们要开始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实现目标。前面我们提到的“汇的人为清除”,这里涉及到了几个最常见的手段——“碳汇”、“碳捕捉和封存”、“碳交易”。

什么是“碳汇”?我们都知道,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将二氧化碳吸收转化为氧气,所以通过植树造林的方式减少空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这一手段就是“碳汇”。

但是这种方式效果来得太慢了,毕竟十年方能树木,因此,我们还需要同时结合更简单粗暴的手段来推进目标,那就是“碳捕捉和封存”。

实现碳中和的关键就是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那好办,我们把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再把气体放到原本废弃的矿坑、能源坑、海底深埋起来,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碳捕捉和封存”。乍一听,总感觉不是很靠谱,深埋就能保证二氧化碳不会泄露吗?这个问题目前还真验证不了,不仅如此,碳捕捉的技术目前也并不成熟,成本也异常昂贵。粗暴的方法难以普及,难道没有其他办法了吗?

刚刚我们提到的两种方法都是从清除的角度去控制的,那我们从源头排放的角度切入呢?没错,“碳交易”和“碳税”正是约束碳排放量的手段。想象一下,当碳的排放量变成了固定的配额,超出这个配额就要向政府缴税,不就能从源头上控制二氧化碳的产生了吗?是的,这一举措就是“碳税”政策

既然碳配额是固定的,自然会有不少企业产生结余额度,将额度转卖给其他有需要的企业,这一过程就是“碳交易”。当一件事物存在市场价值时,就会衍生不少相关的业务,甚至能够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有些企业会为了控制成本、提升结余额度,积极践行“绿色生产”的理念。由于额度不是现货交易,自然也会变成金融衍生品。

碳的排放得到了有效的约束,碳的清除技术和手段也将不断发展和完善,剩下的就是时间的问题了。

如今,有关“碳中和”的政策已陆续落地,企业需要加快转型,才能适应未来的“边降碳边发展”,不知各位是否已经做好准备了呢?

关于作者: 主编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