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9月27日,全国首个省级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广州成立。该委员会将成为“双碳”标准的“加工厂”和标准化活动的“连接器”。另据报道,广州碳交所配额现货交易量累计成交突破1.91亿吨,排名全国首位。
所谓的碳交易是碳排放交易的简称,就是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进行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是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具有总量控制碳排放的优势。
现阶段,碳交易的减排运作机制已成为低碳发展的有效工具。以政策手段和市场手段共同作用,推动企业节能变革,实现高质量低碳发展,是建立碳交易的根本目的所在。
第一,碳交易可通过明晰产权、动态调整碳排放定价促进碳减排。从产权理论看,市场失灵的根源在于产权失灵。碳排放属于公共物品范畴而具有外部性,自发价格机制无法解决经济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外部不经济性问题,这也是政府出台环境政策工具的理由。碳交易制度的推行可通过产权的明确界定,实现外部成本内部化,使碳排放成为非公共物品。在总量控制下,如果企业碳排放的需求越多,碳排放配额价格也就越高,那么企业所支付的成本也就越高。
第二,碳交易可以通过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促进碳减排。从微观市场主体视角来看,“双碳”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是一个积极促进因素,带来了绿色低碳市场及相关产业新的发展机遇。理论上,庞大的市场潜力将引导投资进入绿色低碳领域,政策倒逼和市场激励将扩大企业对节能减排技术的强大需求,推动企业创新、产业转型,还会培育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催生绿色低碳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仅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据天眼查数据的不完全统计,在2006年-2021年间,新能源汽车领域共发生约550起融资事件,总金额超3200亿元。其中,超7成融资时间发生在2015-2020年,融资金额总计超2500亿元。可见新能源汽车格外地受资本市场青睐,近些年,从舆情来看,新能源汽车似乎到了发展的瓶颈期,资本也开始更加理性,行业进入调整阶段,但数据证明,新能源汽车投融资热情依旧不减。截至2021年8月,2021年已有50余起融资事件,涉及金额超560亿元,已超之前该行业年度全年融资金额总数。
第三,碳交易刺激企业能源结构升级优化促进碳减排。数据显示,在碳交易体系中,电力行业贡献了超过50%的碳减排。目前我国的发电结构中,火电占据绝对比重,装机容量占比超55%,年发电量占比超75%。从成本端看,根据欧盟的经验,未来我国碳交易市场碳配额总量控制将趋严,且电企获取免费碳配额的难度将加大,一些火电企业需要通过拍卖的方式购买配额,提升了成本。基于此,发电企业就需要权衡碳价格和边际减排成本,在使用碳强度更低的燃料(例如天然气)作为燃料替代品,与使用煤并购买更多的配额间做出选择。
目前的一种担忧是,我国碳交易尚处于试点地区的起步阶段,与欧美等国家相比制度顶层设计尚不完备,政策效果对企业刺激作用的持续性还不能保证,易引发碳交易不活跃,碳价偏低,甚至二级市场停滞不前等现象。但也有另一种声音,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推进,一场能源革命不可避免。对碳减排权价格将上涨的预判,可能引发投机行为,甚至出现倒计时式上马“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这些都将有损市场驱动减排计划目标的实现。
所以在当前阶段,无论针对哪一种担忧,都应积极吸收试点阶段经验教训,尽快总结整改,继续通过合理定价、分配配额,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同时应统筹协调碳交易市场和其他相关政策工具,联合多项环境保护政策共同协作、相互补充,有效加以引导,发挥出碳交易制度的最大效果。
本文来源羊城晚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