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成交644.2万吨,总成交额3.25亿元——这是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交易开市以来19个交易日的成交数据。7月16日上午9点,北京、上海和湖北三个会场连线,共同启动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一经启动,就成为全球最大。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7月7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指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已是目前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川渝两地早已身在其中,成为这一新兴市场的推动者——重庆是全国首批碳排放权交易的7个试点省市之一,四川是全国第八个开展碳交易的省份。
抢先布局
重庆成为试点省市,四川也迈入交易市场
8月2日上午10点,成都市民胡翔打开天府通APP,页面上弹出的“绿色出行 低碳一夏”排行榜单显示,他减少了212030克碳排放,最终排名在2万名以内,获得了额外再“瓜分”总价值60万元的天府通乘车优惠券的机会。
这是四川鼓励个人低碳生活的尝试。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将减碳行为量化、纪录、转换,并赋予一定的意义和价值,帮助用户建立对碳资产价值的认识,明白碳排放权具有稀缺性,是未来地方碳市场发力的一个方向。
历经十余年,我国碳市场从分割试点走向统一,而川渝两地对碳市场的探索由来已久。
2014年6月19日,作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之一,重庆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正式开市。2018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正式启动,重庆成为西部地区唯一参与全国碳市场联建的省市。
四川碳市场的建立则有不少波折。2008年3月,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筹备,但因汶川特大地震而中断。
那一年8月5日,北京和上海争先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所。随后几年,全国已建立或筹备建立的碳交易所一度达到100多家。
2011年5月,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宣布重启,并于9月正式成立。1个月后,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公布了《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天津、重庆、湖北、上海、深圳以及广东等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四川失去了首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机会。“可能是因为成立太晚的原因。”但四川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董事长何锦峰和他的团队始终没有放弃。2012年迎来转机,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允许核准自愿减排量(CCER)进入国内碳配额交易市场。配额是碳交易主管部门分配给重点排放单位指定时期内的碳排放额度,CCER是通过实施项目削减温室气体而获得的减排凭证。
“我们抓住政策机遇,2016年4月通过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构备案,成为非试点地区第一家碳交易机构。”2016年12月16日,四川碳市场在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开市,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成都)中心同步揭牌。
2016年12月16日,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正式开市。(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供图)
差异化发展
重庆重点发展配额市场,四川聚焦CCER
作为首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之一,重庆具有先发优势,以主管部门分配给重点排放单位指定时期内的碳排放额度为交易标的。截至7月20日,全市共有196家工业企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累计成交量达1672万吨,交易额达1.8亿元。“单从数字来看,与其他6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区相比并不算突出。这和重庆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重庆市生态环境局总量与排放管理处(应对气候变化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作为西南内陆地区,重庆需要充分挖掘和保护生态资源,保证当地经济增长的同时,完成节能减排降碳的国家要求。
四川市场以CCER交易开市。“这也是我们当时唯一能抓住的机会。”这在何锦峰看来,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四川属于非试点省份,没有进行区域内的配额分配,也就没有配额交易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CCER交易更加符合国际上碳市场发展的趋势,更有利于节能减排。早在《京都议定书》的清洁发展机制(CDM)下,四川就积极参与了国际碳市场交易。何锦峰认为,我国CCER交易和清洁发展机制是模式基本相同的自愿减排交易机制,CCER项目方法学中有大部分是CDM项目方法学转经国家备案的。
国家发改委批准四川省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565个,占全国的11.14%,减排量则占全国的11.36%,项目数量和碳减排量均居全国第一。在绿融(北京)投资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涵看来,四川作为清洁能源大省、全国三大林区和五大牧区之一,在自愿减排碳市场上的资源优势明显。
开市以来,四川碳市场上市交易的CCER项目有55个,来自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累计成交CCER超过1800万吨,按可比口径位居全国9家碳交易机构中第四位,市场占有率近20%。
在系统建设上,四川自主研发了企业温室气体排放云计算报告平台,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第一个上线的开放式自查平台;承担了全省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报送系统的建设和维护工作,是全国第一个满足24个重点排放行业报送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系统。
在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鹏看来,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可以进一步争取政策支持,同时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做出一些有引领作用的探索。
除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外,2019年,四川正式启动了用能权交易市场,目前已完成用能权交易3000吨、金额127.6万元。有业内人士表示,四川在“碳排放-用能权”双市场的配额优化及衔接机制上都作出了不少研究和探索,这些探索成果将为两类环境权益市场深入推进提供参考经验。
做大市场
深化合作,共建西部碳排放权交易中心
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我们非常期待。”何锦峰表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促进行业发展。在何锦峰看来,过往的试点市场均存在规则不统一、交投不够活跃、流动性不足、无法形成市场机制等问题,全国碳市场的启动,将突破市场小而分散带来的影响。另外,多位碳市场从业者表示,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将带来更加透明的企业数据,纳入更多元化的市场参与者,这些都将促进行业的发展。
“四川也将直接进入全国市场。”之前,不少四川企业无法获得碳排放配额权限。市场开启后,全省近50家发电企业成为首批进入全国碳市场的重点排放企业,获得国家分配的碳排放配额权限。“未来还会有更多企业加入。”何锦峰透露,目前已经有水泥、钢铁、化工等多个行业的企业准备参与。
对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业务发展也有促进作用。全国碳市场允许重点排放企业每年使用CCER抵消碳排放配额的清缴,“这将进一步增加CCER的需求量。”何锦峰认为,同时还将改变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单品种交易的困境。碳价在统一市场中形成,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碳税等其他政策。
全国碳市场的建立带来的不只机遇,还有挑战。
地方碳市场试点将何去何从?今年3月,由生态环境部起草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修改稿)》提出,条例施行之后将不再建设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存在的地方碳交易市场应当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在多位专家看来,试点碳市场仍有望允许存在,并与全国碳市场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国家发改委暂停CCER签发后至今未重启,四川又应该如何做大做强?有业内人士认为,CCER自愿减排交易大概率会重启,首批纳入全国碳市场的2000多家发电行业中的重点排放单位应在今年底前完成配额清缴履约,理论上对CCER的需求量最大可达到2亿吨,目前市场上的存量CCER低于5000万吨,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亟需重启CCER备案。
川渝也在未雨绸缪。早在2016年7月,四川就明确提出将推动建立碳汇经营交易市场,加快建设西部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和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成都)中心,开展碳排放权配额和自愿减排项目交易。2017年5月承接开展全国首次碳排放配额分配试算,2019年10月还承办全国首场碳市场配额分配和管理系列培训班。而重庆则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深化,比如将碳排放权履约情况纳入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全市碳排放权年度履约率由最初的63%提高至目前的94%;在全国率先将碳排放权交易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并作为西部唯一省市出资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联建联维等。
“也要看到川渝深化合作契机。”何锦峰表示,深化合作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有利于向上争取政策,“我们要站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高度、站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高度来统筹合作共建工作,建成一个市场公认的西部碳排放权交易中心。”
声音
成都新希望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周旭强:金融科技助力川渝村镇银行突围
发展金融科技是西部金融中心实现错道超车的关键。与其他传统金融中心相比,中国西部拥有更下沉的应用场景和多元的市场结构,利用好金融科技,会形成更加丰富的金融科技行业生态和产业要素。
实体经济、传统行业的改造,村镇金融机构转型是川渝两地金融科技企业未来的发力重点。中西部城市的金融科技主要基于基础软件开发、互联网安全服务、信息处理存储服务等中游产业,需要将区域实际和细分场景深度融合。
今年4月,人民银行等7部门在四川等七省市正式启动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提出了要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惠农利民金融产品与服务,发展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已经成为监管部门和业界的共识。
目前的农村地区客群,金融服务的需求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村金融的市场潜力正在突显。从需求端上讲,数字技术大幅降低了农村居民寻求金融服务的交易成本,居民对金融产品的需求逐渐多元化;从供给端看,数字技术降低了金融机构提供普惠金融的交易成本,提升了服务和效率,让金融机构为更多客户提供多样化产品和服务变为可能。
成渝两地和全国相比,村镇金融机构起步较早,体系更为完善,但监管也会更严格。这要求两地金融科技企业在提供数字化改造服务时,不能只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而是要通过网格化走访、调研,对不同乡村的产业类型、村落结构、征信基础、政策差异、人员认知等多方面进行探究,创新研发适合的村镇银行数字化改造方案。
农村银行中小银行业务数字化过程中传统网点的去留,是深度关注的焦点,从目前的实践来看,要做好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和网点的优势相结合。传统的物理网点由原来的办理存款业务转变为对客户做精细化、差异化服务,工作重点转变为推广数字化金融服务和数字化金融产品的应用。
另外,村镇银行以及中小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在多个方面给予特别关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全流程业务数字化,不仅要在前台实现客户端数字化,中后台也要数字化。但在这个过程中,还是要做到以人为本,进行科技创新之前,需要先洞察客户需求、特征以及业务场景等要素。
来源:四川日报